Tuesday, September 30, 2008

歐洲一日連救四銀行

金融海嘯的衝擊向歐洲市場擴散,繼比利時 、荷蘭和盧森堡三國政府宣布在信貸風暴爆發以來最大銀行救亡行動,聯手注資一百一十二億歐羅(約一千二百五十二億港元),將富通集團局部國有化。英國 財政部昨日證實接管第八大按揭銀行Bradford & Bingley(B&B)的大部分資產;德國也擔保其第二大商業按揭銀行Hypo,遠至冰島也有政府注資救助銀行行動。


比利時 富通銀行

因早前犯下收購荷蘭 銀行的策略錯誤,令銀行資金變得緊絀,要比利時、荷蘭及盧森堡3國聯合注資112億歐元(約1276.8億港元),購入富通銀行在當地分行49%的股權

英國 B&B

因按揭業務在英國樓市崩潰而大受打擊,虧損嚴重,被英國政府接管。西班牙 銀行Santander有意收購其存款業務,涉資6.12億鎊(約85.68億港元)

德國 Hypo Real Estate

因投資美國 次按損手,出現巨額虧損而面臨倒閉,獲德國政府提供350億歐元(約3990億港元)的信貸擔保,成功向私人財團借得巨款應急

冰島 Glitnir

將75%股權賣給冰島政府,籌得6億歐元(約68.4億港元),以增強客戶信心

Friday, September 26, 2008

約翰•聶夫-反向投資者

約翰•聶夫被市場人士稱為低市盈率的投資者,或反向投資者,他在溫莎基金處於搖搖欲墜的情況下接手了該基金,成為該基金的基金經理,直到退休。在他執掌31年溫莎基金的過程中,總投資回報率55.46%,平均年複利回報率達到13.7%,成為與林奇齊名的投資家。

聶夫是一個價值投資者,他的投資哲學與這一流派的投資家區別不大,他選擇股票的核心原則是:低市盈率的公司+7%的增長率+合適的分紅率。

聶夫在他的開篇文章中,敘述了他投資花旗銀行的孤獨歷程。1991年,大多數投資人對花旗銀行憂心忡忡,花旗被許多不動產難題糾纏,特別是設法處理發展中國家的不動產貸款的巨額壞賬,收到媒體和投資評級機構的猛烈抨擊,花旗的PE在7-8倍之間,而溫莎基金在此之前就開始開始不斷買入,每當買入均遭遇了花旗的不斷下跌。到1991年10月,媒體仍然在發出判處花旗死亡的結論,而溫莎持有花旗的股票達到2300萬股,受益人有5億美元資產將受到威脅。聶夫的投資理念受到挑戰,但是他沒有失去信心,仍然在不斷地對花旗的經營做深入的分析,預測1991年之後花旗業績會隨著壞賬的處理開始回升。1992年,花旗盈利開始顯現,股價開始回升,溫莎的堅持獲得了豐厚的收穫。聶夫感言:

1、成功的投資不需要人氣旺盛的股票與絕對多頭市場;
2、正確判斷和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3、推理判斷幫助我們選出潛力股;
4、堅忍的的毅力則讓你不像其他人那樣迷失方向;


花旗的冒險故事  

  1991年5月,大部分投資者都在為花旗銀行(City Bank)憂心不已,當時不動產問題正在清理中,在清理發展中國家災難性的放款之後,花旗銀行的前景一時黯淡無光。為了應付不動產放款的呆帳以及校正龐大的壞賬問題,花旗已經提撥數十億美元,但前面還有如山般高的障礙有待克服。當時其他銀行業正從類似的問題中脫身,但關於花旗的新聞還是層出不窮,主管官員也在猛查它的帳簿。大陸銀行(Continental Bank)的幽靈在提醒投資者不要忘了,今天意氣風發的老牌銀行明天也有可能消失得無影無蹤。花旗的股價幾乎天天重挫,批評的聲浪淹沒了花旗精力充沛的董事長約翰•李德,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戰役,如果處理不善的話,他必須黯然下臺。

  在溫莎基金的我們,審慎評估花旗的處境之後,認為此時正是買進的良機。

  從整個過程看,好像溫莎嫌自己所持有的花旗股票太少似的,這家銀行早在1987年就吸引了我們,因為在摩根的股價大漲之後,我們希望找到另一檔股票來取代它。花旗的股價那時是盈利的7-8倍,前董事長華爾特•芮斯頓(Walter Wriston)將花旗改頭換面,進入了短暫的全盛期,芮斯頓的努力使得花旗一年增長了15%。20世紀70年代初,花旗屬於“漂亮五十”(Nifty Fifty)的一員,是股票市場上家喻戶曉的成長股之一。花旗的成長率減緩並在投資者中失寵之後,溫莎卻大力買進。不過道路之顛簸卻是始料未及的。

  從一開始,花旗就在考驗溫莎的反向操作能力。1987年花期股價大跌,市盈率遠低於當時的一般水準。市盈率低反映投資者十分憂慮花旗對拉丁美洲國家的放款——尤其是對墨西哥的放款因油價急轉直下而惡化。股票市場只考慮到了這些卻忽略了更重要的一件事——花旗在銀行業主管機關的壓力下,不得不提撥一些準備金以防放款成為呆帳,所以,1985年和1986年花旗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投資者見到這些虧損不免會臉色發白,我們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花旗列示的盈利非常保守,實際上可能更高一些。

  到了1988年,花旗似乎即將對我們的這種信念給予獎賞,這家銀行的虧損創新紀錄之後一年,正邁向盈利創新高之路。然而,緊接著經濟衰退來襲,對於過度開發的商業不動產企業打擊尤重,它們破產之後,把無法履行債務的不動產貸款的爛攤子留給了銀行。銀行當時亟需補充資金,一般的做法是以一般或者更低的價格擺脫這些放款。花旗當時採取了聰明但讓人不解的做法,抱牢它的放款而非出清。

  雖然這些惱人的問題揮之不去,溫莎卻在一片哀號聲中穩定增加持股。但事情愈來愈糟,由於溫莎的持股節節攀高,我忍不住找李德談話,把心裡的想法告訴他。談話之後,我對他堅忍不拔、不眠不休的工作精神大為折服。我也很關心他的個人生活,雖然處境十分艱難,我勸他仍不要放棄打高爾夫。有一次,對著台下的投資者介紹他時,我坦承起初對李德的名字有點摸不著頭腦,由於新聞媒體的報導老是提到“焦頭爛額的約翰•李德”(beleaguered John Reed),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還以為“焦頭爛額”就是他的名字。

  總之,不管所謂的權威之士講得如何頭頭是道,1990年年初,我們買了更多的花旗集團股票。雖然不動產市場慘澹如昔,我們卻相信花旗集團在消費者心目中佔有很高的地位,終有一天會在市場上贏得認可。我們注意到,有關問題影響的主要是該行的商業不動產業務,消費業務的盈利卻大有斬獲,居於主宰地位的信用卡業務也經營得有聲有色,前董事長芮斯頓的努力——在發展中國家紮根——開始對盈利帶來貢獻。我們認為不動產會再度翻身,所以一如既往地認為這是受益人大賺一筆的好機會。1990年花旗並沒有賺到錢,原因只是該行提撥不動產相關準備金。儘管處境艱難,其他業務賺到的錢和不動產部門賠掉的錢差不多。

  但花旗再度粉碎了我們的希望。1991年溫莎投資的銀行股票中,只有花旗的盈利不如預期。所以我們做了一些似乎很有道理的事,由於我們的平均持股成本是33美元/股,而當時花旗的股價是14美元/股,因此我們買進了更多的花旗股票。1991年,股價繼續下跌,媒體一再痛責花旗。《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1991年10月號一則刺眼的標題說,“花旗的噩夢愈來愈糟”。12月,《機構投資人》(Instiutional Investor)雜誌用一篇特別報導配上全頁的死魚照片,表達出華爾街的感受。不少人認為花旗即將破產,據說羅斯•裴洛(Ross Perot)正在放空花旗股票。市場上傳說的實際情況比花旗的財務報表所呈現的更糟,這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恐慌性騷動。為了平息謠言,花旗銀行不得不公開宣佈:主管機關還沒有判它死刑。

  溫莎此時持有2,300萬股花旗,受益人的資產有5億美元身置險境。與此同時,眾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約翰•丁格爾(John Dingle)暗示花旗可能會技術性破產,花旗一家亞洲分行遭擠兌的報導也在傳開。1991年年底,花旗股價一路下滑到8美元/股左右。

  我不能說這是叫人歡欣鼓舞的時光,但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我壓根沒想過在報酬率令人滿意之前賣出股票。即使在大量失血之後,我們仍然覺得這家公司的價值大致上毫髮無損。由於成本大幅下降,盈利轉好的畫面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依我們的看法,隨著不動產問題煙消雲散,1991年之後盈利將止跌回升。我們發現花旗的處境和1987年的美國銀行(America Bank)有些相似。美國銀行後來枯木逢春,股價漲了8倍以上。

  我們忍受著槍林彈雨的襲擊,最後終於嘗到了甜美的果實,獲得了非常高的報酬。1992年年初,花旗盈利和股價都明顯回升,這一年結束之前,我們的持股已經獲得了利潤,溫莎敢於為人不敢為的做法終有所獲,值得等待那麼長的時間。

  溫莎投資花旗忽上忽下的經驗說明了很重要的一點:投資要成功,不需靠光彩奪目的股票和多頭市場,正確判斷和堅持信念是我們之所以獲勝的先決條件。利用判斷力,可以找到好機會;堅持信念,可以在別人爭先恐後往某個方向跑時毫不動搖。花旗的例子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我們來說,醜股票往往是美麗的,如果溫莎的投資組合看起來不錯,我們就不會花那麼多的功夫。花旗不是第一隻這種股票,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隻。

東亞銀行(23)近日出現擠提事件2

東亞銀行(23)近日出現擠提事件,明眼人一望便知是有心人刻意搞事。

先道破搞事人的攻擊手法:
1) 小事化大(持有雷曼債券、有交易員違規造成HK$131M虧損),做謠生事,製造恐慌。
2) 小存戶沒有能力分辨謠言的真偽,再加上全球出現金融機構倒閉的情況,自然草木皆兵。
3) 同時間不排除有心人沽空東亞銀行,尤其是正當市場波動之際,造成信心動搖。
4) 因此擠提是很自然會發生的事情。

其實冷靜一點想一想,其實東亞銀行沒有大問題:
1) 交易員違規造成的HK$131M虧損,相對1H08的稅前盈利(HK$1,073M)來說,不是太大的金額(雖然這亦反映東亞的風險管理有待改善)。
2) 雷曼債券大約為HK$423M,其實僅為東亞總資產HK$397B的0.1%,驚都無謂。
3) 「Total CAR」達14.6%,或遠高於國際最低要求的8%,再加上金管局(HKMA)出名「管得嚴」,因此東亞的資本充足程度很高。
4) 東亞的「Loan-to-Deposit」比率為79.7%,不算是過度放貸。雖然國內業務的壞帳可能會增加,但不足以威脅東亞的財務狀況。
5) (3)和(4)亦道出為何昨天東亞能夠源源不絕滿足提款潮
6) 還有最後一著,金管局於緊急時期會出手為銀行注入資金

只要銀行做到一個資金充裕的姿態,再加上本身實力雄厚,另外政府說多一兩句穩定民生的說話,同時間又有人增持股票的情況下,其實問題不難解決。


Ref: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

Thursday, September 25, 2008

東亞銀行(23.HK)謠傳-財政困難

我反想现在买東亞銀行(23.HK)
內地經營穩健,目前基本面良好!

Monday, September 22, 2008

除淨

今日有6間公司除淨︰

電訊盈科(0008.HK)中期息7仙
和記黃埔(0013.HK)中期息51仙
海港企業(0051.HK)中期息5仙
金利來(0533.HK)中期息6仙
貿易通(0536.HK)中期息3.61仙
卓悅控股(0653.HK)中期息18仙,特別息2.5仙

除淨及炒除淨竅門

買股票的其中一種心法就是要留意清楚入市時間,切勿錯失入市先機。今日我想同大家講其中一種入市先機就是「炒除淨」。

除淨即是上市公司有任何與資本相關的行動令到其股價作出調整。這些行動包括公司派息、派股、派紅利等。

同樣地,除淨日就是上市公司為進行有關資本上的任何行動而訂出的一個日子,這也是有關截止過戶日期首日前的兩個股票交易日。若閣下在除淨日前購買相關公司之股票,閣下亦能收取剛公佈的股息或供股權。但在除淨日或除淨日過後購買,投資者則不會獲得有關股息及供股權。

今日我想向大家分享的是炒除淨的竅門。那就是在供股除淨前兩個交易日,買入有關即將供股除淨的股票,以待炒家去炒除淨,博取股票的升浪來臨。

例子:

股票甲宣佈三供一,每股供2元。

若投資者在除淨前以2.9元買入股票甲,投資者因供股的關係,每買三股再加2元,就可變成用有四股。

有關三變四股交易行為之投資成本 (不包手續費)

= 3($2.9) + $2 = $10.7

那即是說,平均每股之投資成本 = $10.7/4 = $2.675

只要在除淨後股價升至超過$2.675,你便可有帳面利潤(不包手續費)。

公司在除淨過後,股價會隨之下降。當股價在除淨後下降,投資者往往認為有關股票非常抵買,便爭相購入,這形成了市場對有關除淨股票的需求增加,除淨日後帶動起有關股票的股價。

大龍鳳過後

上星期全球股市做了一場大戲,美市經歷了自2001年來的最大百分比跌幅和自2002年來最大百分比升幅.最後道指僅微跌0.3%,美股今早的亞洲時段下跌100點,相信大市今日會有回吐,港股今日亦見高開低走情況,可見市場氣氛依然薄弱,投資者入市意慾謹慎。大家如於上週不敢入市,今日還是先行忍手,大市上升但基本面沒改變,經濟方案雖如貫出台,但要多久才見成效大家心裡有數。投資決定還是留待美股今晚走勢,明日再作決定。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昨晚美股走勢相當波動

昨晚美股走勢相當波動,多國央行再向市場注資,帶動各國銀行同業拆息回落,加上美國監管機構收緊無貨沽空及相關措施,刺激杜指昨晚早段最多曾上升210 點。美國上周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45.5 萬人,較市場預期為多,美國8 月份經濟領先指標下跌0.5%,跌幅較市場預期大,經濟數據欠佳,加上投資者信心仍薄弱,拖累杜指中段一度倒跌150 點,但尾市時市場傳出美國政府計劃成立新機構,以接管金融機構壞賬,帶動杜指止跌為升,收市報11019.69 點,急升 410.03 點,納指報2199.10 點,上升100.25 點,紐約十月份期報97.88 美元,上升 0.72 美元。

中資股急升推動恒指上試19000 點水平---- 短期市況相當波動不宜高追